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行,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扎實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凝聚共識力量。“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從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到向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致賀信,再到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建設文化強國這個重大課題,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守人民境界、展奮斗情懷、鑄致遠修為,推動文化建設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落地生根,把思想的力量化作激發干勁、鼓舞人心、團結奮進的動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發行量屢創新高,《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持續熱銷,《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引發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學習討論熱潮。這些理論成果如春風化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從“紙面”走向“心間”,轉化為億萬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動能。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東方文明古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闊步前行。2021年12月1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正本清源中校準文化建設的價值坐標,在守正創新中錨定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方向,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撥云見日、行穩致遠。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站在嶄新起點、總結過往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進一步強調“通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從張桂梅、王繼才的感人事跡刷屏網絡,到道德模范頒獎禮成為全民關注的精神盛典;從“中國好人”評選機制不斷優化,到文明城市創建引入“智慧測評”新手段……全社會尊崇英雄、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愈加濃厚,14億人民在精神紐帶的聯結下更加緊密團結。只有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堅強領導,匯聚各界共識、塑造共同價值觀念,才能不斷壯大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夯實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高舉建設文化強國的思想之旗、鞏固社會穩定發展的精神之基。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行(來源:南方+)作為聚焦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平臺,如今,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已連續舉辦三年。本屆論壇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主題,來自各界的與會代表圍繞“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繁榮文藝創作”等核心議題深入研討,通過分享前沿觀點、碰撞思想火花,在時代坐標上發出清晰有力的文化強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必須通過改革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強調“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磨難而經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民族能夠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創造中不斷突破,鑄就一個個文化文藝高峰。近年來,我國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杠桿,撬動出無數文化創新碩果。故宮博物院通過“數字文物庫”開放10萬余件高清文物影像,讓千年瑰寶“觸手可及”,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典籍里的中國》,以“古今對話”的戲劇化呈現,讓《尚書》《天工開物》等典籍“活起來”,單期節目網絡播放量超5億次;在科技賦能下,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運用AR、全息投影技術,將《洛神水賦》《龍門金剛》打造成現象級文化IP。這些生動實踐印證,唯有以改革為舟、創新為槳,才能在文化發展的浪潮中行穩致遠。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5月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成功落下帷幕。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展示深圳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產品,緊緊圍繞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持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圖為人工智能展區(來源:廣東省網絡視聽協會微信公眾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文化創新創造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敦煌研究院利用機器學習復原壁畫色彩,讓千年壁畫重煥光彩;數智賦能的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亮相戛納電影節,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高度的贊譽;網絡文學平臺建立“創作-IP孵化-影視改編”全產業鏈機制,《贅婿》等作品通過多元改編觸達億級用戶……一系列創新舉措正在打通壁壘,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浪潮中實現“破圈重生”,激發新興文化業態蓬勃生長。新時代文化建設征程中,“人民”二字始終是最鮮明的底色。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有著深邃思考。近年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體系筑牢制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強調“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看一個國家底蘊有多厚重、力量有多強大,一個重要觀察角度就是人民的精氣神。電視劇《覺醒年代》《人世間》《繁花》《山花爛漫時》海報(來源:豆瓣)近年來,《長津湖》《你好,李煥英》《流浪地球》等電影不斷刷新票房紀錄,《覺醒年代》《人世間》《繁花》《山花爛漫時》等電視劇掀起全民追更熱潮,青春版《牡丹亭》等戲曲演出一票難求,《只此青綠》等舞劇成為現象級文化符號……這些文藝作品的成功,充分彰顯了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生活沃土汲取創作養分的自覺擔當,也折射出人民群眾對優質文化供給的旺盛需求。1月22日至23日,2025《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接力直播活動在全國多地鄉村開展。圖為花鼓戲聯唱節目《醉美岳陽》(來源:央視頻微信公眾號)既是“劇中人”也是“創作者”,人民群眾的活力創造力在今天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基層文學創作蔚然成風,外賣騎手、建筑工人等勞動者作家用質樸文字講述真實生活;《我的詩篇》詩集收錄的工人詩歌引發社會共鳴,2025《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接力直播,讓鄉土文化在網絡空間綻放光彩。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近年,我國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推動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惠及全體人民。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攀升至82.1%,人均紙質與電子書合計閱讀量達8.31本,數字化閱讀接觸率首次突破80%。優質文化資源在全社會充分流動,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端午節假期3天,全國國內出游熱潮涌動,1.19億人次踏上旅途,在山河勝景與人文脈絡中探尋詩與遠方;截至6月2日24時,2025年端午檔票房4.61億,較2024年端午檔票房同比增長2成;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內人頭攢動,人們透過文物、作品感知創作溫度,共同擁抱文化市場的蓬勃活力。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兩載春秋,習近平總書記步履不停,文化履痕跨越華夏大地。一路調研走訪、謀劃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以實際行動詮釋對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身體力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4年9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前往甘肅考察途中,來到陜西省寶雞市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2023年10月,在江西景德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里,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2024年2月,在天津古文化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2024年10月,在關帝文化產業園,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2025年5月,在龍門石窟,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多到實地去尋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4年9月10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鐫刻著“中國”二字的國寶“何尊”,久久凝思,感慨道:“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思慮深遠。2024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春節”申遺成功,成為全球共享的中華文化情感紐帶;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回歸祖國,彰顯文物保護“中國力度”與文明傳承“中國溫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構筑起傳承民族基因的“國家文化脊柱”……這些實踐猶如璀璨星辰,成為新時代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生動縮影。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貴州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同村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統與時尚的對接,靠的是一代代非遺傳承人。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黎平肇興侗寨考察時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記著歷史來路,更具有時代價值。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實踐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使古老的文明煥發新機,使厚重的文化綻放新彩。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2024年11月6日至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京舉行(來源:央視網)2024年11月7日,習近平主席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表達了對各國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殷切期望,為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明對話、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重要指引。
當地時間2024年5月6日下午,在巴黎愛麗舍宮,習近平主席向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多部中國翻譯的法國小說,其中有雨果的《九三年》、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小仲馬的《茶花女》、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些文學名著帶著東方墨香,跨越千山萬水,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法國總統馬克龍也為習近平主席準備了一本雨果的作品:1856年出版的《沉思集》。巴黎相聚,兩國元首不約而同選擇“書禮”。當外交遇上書香,不僅有尊重與理解之意,更有“從彼此文化中尋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營養”的互鑒之力。文明文化文藝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提供了共進之橋、共渡之船。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如今,中國正以“硬科技”賦能“軟實力”,用創新姿態重塑國際傳播格局——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影視劇等文化“新三樣”成規模出海,現象級作品《黑神話:悟空》以東方美學重構游戲敘事,在全球掀起“西游熱”,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用動畫語言講述傳統神話,登頂全球影史第五,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展現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張力,被硅谷稱作“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電影《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來源:豆瓣)在社交媒體時代,民間傳播的“微力量”正匯聚成文明對話的“大潮流”:“China Travel”標簽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爆火,TikTok用戶涌入小紅書感受中國生活方式,美國網紅“甲亢哥”沉浸式直播中國行,讓世界看到一個既有現代都市霓虹、又有鄉村田園詩意,既傳承千年文明底蘊、又充滿創新活力的立體中國。從騰訊旗下閱文集團的《斗羅大陸》《慶余年》等10部網文佳作被收錄至大英圖書館,到將“詠春拳”與“香云紗”熔鑄一爐的舞劇《詠春》在全球演出200余場,叫好又叫座,中華文化正以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突破文化壁壘,抵達不同文明的心靈深處。“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正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燈塔,在守正創新中延續文明脈絡,在人民至上中厚植文化根基,在開放包容中展現大國氣象。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14億中華兒女以文化為橋,在時代浪潮中勇擔新使命、激發新動能,讓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芒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更深厚的中國智慧與力量。
部分文字、數據參考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文旅之聲微信公眾號等相關報道
來源:“中國文藝網”微信公眾號